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油气报国。一代代江汉人肩负找油找气的崇高使命,胸怀“油气报国”的赤胆忠心,艰苦创业,苦干快上,自立自强,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开创清河油田总承包的先河,树立有效开发坪北油田的典范,在涪陵建成首个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时代赞歌,创造了一个个永载史册的辉煌业绩。
在江汉油田发现60周年之际,油田官微特别推出《听老石油讲过去的故事》系列专栏,通过“五老”宣讲团成员的讲述,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坪北是江汉油田求生存、谋发展之举。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国际油价一路走低,人多油少的矛盾更突出。一时间,一向生活舒适的江汉油田陡然成了石油系统“国家级贫困油田”,“扭亏解困”成了江汉油田面临的严峻形势,“人多往哪里走?油少到哪里找?钱不够从哪里来?”成为油田上上下下讨论的热门话题。
作为资源性企业,只有有了资源才有希望,才有解决很多问题的基础。时任油田领导忧心如焚,在深挖内部潜力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组织和兄弟单位对江汉油田资源和市场的支持。经过一波三折,1998年3月12日,江汉油田与长庆油田终于签下了石油石化南北分家后的第一份合作协议。
1998年5月,600名江汉儿女穿汉水、越秦岭,开赴坪北,吹响了进军西北的号角,迈出了为生存而战的重要一步,坪北项目经理部由此诞生。从此,江汉石油人在祖国的西部有了一个油气资源开发新地和队伍西进的桥头堡。也就是在那一年的6月,我从江汉采油厂来到了坪北会战,有幸成为了第一批坪北人。
坪北人是在艰苦之地找油。坪北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坪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海拔1500米,一望无际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大风一刮,风沙让人睁不开眼,严寒的冬天更是让人难熬,这里曾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坪北经理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坪桥镇北部。坪北不是一个地名,而仅仅是一个方位,一个连地名都没有的方位,唯一的参照点就是街道仅有一、二百米长的坪桥镇了。
面对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坪北人不仅没有退缩和低头,反而是迎头向前,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舍我其谁的气概,在生活的禁区和生产的难区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动人凯歌。
那时的坪北工区没有象样的道路,更没有硬化路,推土机推出的土路经车碾压,浮土灰尘象面粉一样没过小腿。1998年我刚上去的时候,是采油测试工,每天都要走路到各平台去,一天下来,鞋子里全灌满了灰,全身上下沾满扬起的黄土,像个“兵马俑”。当时,当地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晴天平地一尺灰,雨季两脚粘满泥,狂风沙尘盈满天,满眼苍凉皆黄土”。坪北职工也形象地总结当地风沙的厉害:“要问坪北苦不苦,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
坪北的风沙让人无处躲藏,坪北的冬天更是冷得要命。零下20多度,甚至零下30多度的极度严寒,让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感觉就象掉进了冰窟窿,即使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戴上棉帽棉手套,但只要在外面呆上一会,就会感觉手脚冰凉、面部僵硬。如果把一盆水放在外面,时间稍微长一点,都会冻得硬邦邦的。会战初期,经理部租借了几间破旧平房,冬天连基本的采暖设备都没有,大家工作之余就只能蜷缩在被窝里。
我清楚地记得,由于没大的会议室,会战第一年的年终总结表彰大会,就是冬天在经理部的院子里露天开的,当时外面零下20多度,所有参会人员包括中石化和油田领导都坐在外面,等会议结束,大家手脚全都冻僵了,连走路都困难,说话也是直打哆嗦。
坪北的苦,其次是日常生活的苦。坪北冬季冷,夏季也不好过。夏季是坪北的雨季,降水多以短时雷暴雨的形式出现。而坪北又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土质无粘性,暴雨一冲,地陷路毁,需要很久和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全修复。不仅极度影响油气生产,平台职工的生活也往往会陷入困境,缺粮缺水缺菜。
会战初期平台没有电,当然也就没有冰箱,不能提前储备充足的生活物资。遇到这一种情况就只能依靠后勤人员人挑肩扛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地送上去,很多偏远平台的职工甚至很长时间只能吃方便面。每当这时,为保生产少受或不受影响,平台职工还要冒雨外出巡线排险。有句俗话把坪北当时的自然境况和职工的工作生活总结得非常好:山上不长草,头上不长毛(理光头),下雨却要往外跑。
北方缺水,这是人所共知的。坪北属于北方,加之又是黄土高原,不仅大江大河见不到,就是有水的溪流都不多,地表基本无泾流,只有少量的山脚下有忽隐忽现的涓涓细流,由此可见水的珍贵。会战初期,平台职工用水全靠马驮车送,除了喝水做饭外,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水可另做他用,洗澡更是奢望。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水乡园林、用水毫无顾忌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不适应,很多职工身上还因此长出了虱子,这要是放在现在,大家不仅是见都没见过,甚至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为了节约用水,许多男职工还把头发理成了光头,并发明了“干搓”的洗澡方法。
坪北的苦,还有精神生活的苦。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坪北的采油平台都是用推土机推出来的,一个平台上要打多口井,安排一名职工日夜值守。会战初期,平台没有通信。不仅手机在那时还不普及,就是有手机也特别难找到信号,很多平台职工与家里处于长期“失联”状态。最初,坪北住房和人员都很紧张,条件十分有限,交通也非常不方便,职工家属基本不能上去探亲,许多职工尤其是平台职工也只能坚守在岗位,不能回江汉休息,最多的有5年未回,3年只出来到过坪桥镇1次。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坪北每个平台都养了一两条狗,帮助平台职工看家护院。
当时,经理部还给每条狗安排了生活费,这也是坪北的特别之处。由于长期不与外界接触,个别职工甚至会出现了语言退化、反应迟钝的现象,回江汉探亲到向阳下车后,甚至一时弄不清广华、五七在哪边。对于当时坪北的艰苦生活,坪北职工形象地概括为:交通基本靠走,通信,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
2025年2月25日,《中国石化报》刊发了油田职工撰写的《又见坪桥雪满头》,描述了即使现在仍显艰苦的雪天一台一人一狗的坪北采油人生活。曾经亲历坪北艰苦创业的原油田主要领导在看到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地说,文章真实生动,勾起了他对坪北很多过往的回忆,坪北项目来之不易,坪北人不容易、不简单,更是了不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承没有丢,并且不断地发扬光大。衷心祝愿坪北继续当好标杆、作出表率、再创辉煌!
坪北的苦,还体现为施工环境的苦。钻井、运输、油建等实施工程单位克服地面环境恶劣、地下情况不清的各种困难,战天斗地,其中的动人故事也数不胜数。1999年3月10日,32785钻井队在P73平台的泥浆池出现渗漏。危机时刻,队长于延雄纵身跳进泥浆池,一坐在渗漏处,又涩又咸的泥浆灌进他的嘴里,他全然不顾,为堵漏赢得了宝贵时间,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的感人时刻。
坪北是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的典范。坪北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理论上是油气富集区。但坪北油藏属低压、低渗、低产的“三低”油藏,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磨刀石”上找油,“口口井见油,口口井不流”,被许多能源研究机构判定为处于开发经济下限的边际油田,其开采难度可想而知。
如何才能做到效益开发,对于坪北人来说是需要仔细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和奋力攻克的难题。尤其是低油价时的坪北会战初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项目下马,功亏一篑。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9年初,坪北开发效益在盈亏平衡点上警灯闪烁,经理部党工委在全体干部职员中开展了“人均奉献5000元”降本增效活动,帮助经理部度过了难关。
说实话,作为坪北人,作为石油人,我们十分羡慕别人能打出高产油气井。因为相比之下坪北的每一滴油,都是从“磨刀石”里抠出来、从骨头缝里刮出来的,这无疑是坪北人的又一种艰苦创业。
为此,工程地质人员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精雕细刻,不断优选勘探开发方案。据我所知,为深入持续地做好地质工程研究和年轻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工作,经理部至少有4名技术骨干选择了在当地安家,扎根坪北。平台职工和机关后勤人员精心管理、精打细算,“平台小经理”活动深入开展。关心关爱一线职工,“五联平台”“六送两过”等特色活动接地气、暖人心,职工爱岗奉献精神不断增强。
工程地质难关一道道被攻克,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经理部逐步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景象,在含油面积仅有64平方千米的黄土塬上创造了连续15年稳产17万吨以上、成本不超的开发奇迹,在石油系统创下了人均产值、人均利润、人均管井数、人均产油量“四个第一”的佳绩,被授予中石化“高效开发油田”“红旗采油厂”等荣誉称号,“坪北开发模式”成为特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和中石油中石化合作开发的典范,其开发和管理经验在全国石业推广。
中石化多次在坪北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长庆油田、延长油田多次组织干部、技术人员和职工到坪北学习取经,并在各自油田分别提出“远学华北,近学坪北”“要学大庆,先学坪北”的号召。坪北“三低”油田的效益开发,是江汉石油人精雕细刻、精耕细作开发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江汉石油人精打细算、精密细致管理理念的最好诠释,充分彰显了江汉石油人追求卓越、超越极限、做到极致的工作品格,也形成了“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江汉精神特质。
坪北是青年职工锻炼成长的好地方。坪北的艰苦环境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他们在坪北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后来,有的走上了油田领导岗位,不少人成为二级单位的领导,许多科研人员也担任了相应的技术职务,为祖国的石油事业担负了更重要的担子,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坪北地处革命圣地和石油圣地,延安是无数人梦回的地方,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也诞生在那里。因此,坪北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有着艰苦创业精神的强大感召。坪北过去的创业和辉煌凝聚了老一代人的辛勤付出,坪北未来的建设和发展需要青年们大展拳脚。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