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群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反光背心的年轻人,正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细节,10月24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智慧建造学院工程建设价格专业大二年级40名学生,走进在建中的新校区施工现场,通过“红匠学堂”产教融合沉浸式教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为学生积累动手能力与实战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在“红匠学堂”上,中建六局六建公司项目安全部经理朱海为学生们讲解了施工现场安全“六大纪律”等内容,通过正确佩戴安全帽、穿着反光背心等实操环节,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施工现场,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帽的下颚带一定要系紧,这是保命的安全防线。”朱海洪亮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
学生何顶怡一边调整安全帽,一边兴奋地说:“以前在课堂上,老师讲到施工安全,我只能想象高空抛物等常见隐患。今天亲眼见到施工现场的标准化防护,才真正理解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随后,中建六局六建公司的技术总工和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的教师交替授课,将建筑实施工程技术、高支模实施工程技术、现场技术应用等知识与新校区的施工现场实景相结合。学生们走进施工区域,现场验证新学知识,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更具趣味。学生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用手机拍摄记录现场所见所闻。
“像技术总工讲解的高支模实施工程技术,这些专业名词在课本上见过,但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真切感受到其精妙。企业导师的讲解更贴近工程实际,学校老师则侧重理论基础和软件操作,两者结合让我们收获更大。”学生何顶怡补充道。
“同学们看这里,这就是需要专家论证的超危大工程专项实施工程的方案的具体应用。”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基地施工项目技术总工雷志中指着身旁的高支模施工区域解释道,“在教室里,你们可能只可以通过PPT看到平面图,而在这里,你们能亲眼看到支撑体系的每一个构件如何协同工作。”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智慧建造学院教师朱运华深有感触地说:“职业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我们这门《实施工程技术》课程,正需要这样的现场教学。比如钢筋工程,在课堂上讲绑扎工艺,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但到了现场,让他们亲手绑扎一下,印象就深刻多了。”
李继安同学对现场的各种机械设备表现出浓厚兴趣:“很多新型机械设备在课本上根本没见过。看着这些钢铁巨兽如何精准作业,比任何动画演示都来得震撼。”
“红匠学堂”是中建六局六建公司以“校企协同培育、深化产教融合”为抓手,联合多所高校共同打造的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参加“红匠学堂”授课的教师,由中建六局六建公司工程、技术、安全等一线岗位的专家组成,他们持有多项专利与工法成果,实战经验丰富。
“红匠学堂的红字,蕴含着特殊的意义。”雷志中总工程师道出了这个独特名称的来历,“它寓意着在党的引领下培养新时代建筑工匠。”
据了解,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红匠学堂”已成功举办十余期现场教学活动,覆盖工程建设价格、建筑工程技术等多个专业的学生。每期都会选拔数名中建六局六建公司的业务骨干担任导师,将最前沿的实施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带进课堂。
在施工现场,记者发现一个细节:当讲师介绍到某些施工环节时,有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工程建设价格。“这说明同学们真正动了脑筋,将课堂知识运用到了实践中。”朱运华老师欣慰地说,“对于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施工工艺是做好造价的基础。没有现场经验,做造价就如同凭空建大楼。”
“红匠学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也是企业选拔人才的窗口。中建六局六建公司通过该项目,创新升级“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定向课程开发、双导师带徒等举措,培育“懂技术、精管理、善创新”的新时代建筑工匠。
雷志中和记者说:“从5月到现在,我们已接待了十几批学生。每次看到学生们从最初的懵懂到后来的踊跃提问,都可以感觉到这种教学模式的独特价值。这些年轻人虽然还没有走出校门,但通过这样的实践,已经比同龄人领先了一步。”
随着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工程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基地项目的深入推进,中建六局六建公司正在打造产教融合的创新样本。
“借助这样的平台,学生来到现场,将相关知识和技能锻造得更加扎实,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参与新区乃至全国的建设积蓄力量,旨在培养一批有技术、有技能的工匠人才。”朱运华老师说。
“从桩基工程到主体工程,学生们见证了这一个项目的成长,这也是他们专业能力的成长历程。”雷志中总工程师说,“当这些年轻人未来成为建筑行业的中坚力量时,一定会记得在中建六局工地上的这堂特别的课。”
据了解,随着教学的深入,“红匠学堂”的实践教学将从每周一次增至每周两到三次,通过持续现场教学让产教融合不断走深走实,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受益。(津云新闻记者霍艳华)